我們知道濁度和懸浮物是評價水體污染程度的兩個重要指標,這兩者很容易讓人混淆。那么什么是濁度?什么是懸浮物?二者的關系就是什么呢?今天帶大家深入了解一下。
濁度是指溶液被光線通過時所產生的阻礙程度,就叫渾濁度。濁度是由于水中有泥沙、粘土、有機物、無機物、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懸浮物質所造成可使折射光發生散射或吸收。水質分析中規定1L水中含有1mg的SiO2,所構成的濁度為一個標準濁度單位,這里順便提下色度和濁度的區別。濁度與色度雖然都是水的光學性質,但色度是由于水中的溶解物質所引起的,而濁度則是由于水中的不溶解物質所引起的。
懸浮是指懸浮在水中的固體物質,包括不溶于水的無機物、有機物及泥沙、粘土、微生物等。通常水中的懸浮物是指水樣經過63微米濾網過濾后,再通過孔徑為0.45μm的濾網時截留在濾網上,并于103至105℃烘干至恒重的固體物質,也叫不可濾殘渣,單位為毫克每升。懸浮物包括可沉降的固體顆粒物。
濁度與懸浮物的關系
濁度是光學概念,而懸浮是質量濃度概念,不同水源、不同季節、不同溫度下的濁度與懸浮的相關關系是不同的,但二者還是有一定的聯系的。如果水中含有的物質種類確定的話,兩者之間就有一個換算關系的經驗公式,1mg/l=0.13NTU,該關系一般只能在低濁度下才較為準確。一般一個水體如果濁度偏高,那么它懸浮物指標也會偏高。